Zenzo 禪做的核心觀點,超然客觀

超然客觀
了知世界運作的規律是「變幻無常」。
用心如止水、平靜自在,應對瞬息萬變的世界。
帶給它人友善與安定的力量,是解決所有問題的基礎本質。
讓身心安立於動靜之間平靜自在,冷靜應對生活的各式挑戰。
試想想,是否在日常生活常中出現以下的狀況?
- 總是對週遭的人事物看不慣,給予它人指摘。
- 對就是對、錯就是錯,是非黑白一定要辨論到底。
- 因它人的想法跟我相異而感到不悅。
- 對於我認為不公平、不正義之事,容易感到忿忿不平。
我們若說一個人在「跑步」,我們如何界定出「跑步」這個狀態呢?那就需要有「走路」這個狀態的存在,才能明確指出「跑步」的意思,所以「走路」與「跑步」是「相對的」,包括「站」與「坐」、「吵雜」與「寧靜」、「是」與「非」、「對」與「錯」等……在我們生活週遭,這種相對的例子比比階是。
世界運作的規律就是在「相對的循環中」不斷的「變幻無常」,可以說世界唯一不變的運作規律就是「持續的變化」,一個人不可能一年365天都以「走路」的狀態生活,一個人也不可能一年365天都以「跑步」的狀態移動,若能接受這個事實,就不難明白無論「走路」或「跑步」並沒有永恆的形態,而還要視乎當下的環境與造化。
相同的道理若反觀事物的「對」與「錯」,一個160公分的成年人站在一位孩童的面前,孩童或許會認為這個成年人很「高大」。若是在160公分的成年人旁邊再安排一位190公分的成年人一起站在孩童的面前,此時孩童還會認為160公分的成年人很「高大」?這個簡單的例子你(妳)會發現看待事物的角度無法單純的以「二分法」的觀點來詮釋。
所以是非黑白的辯論有沒有意義呢?辯論的結果只有幾種:
- 你(妳)對我錯,有一方不滿。
- 我對你(妳)錯,還是有一方不滿。
- 我們兩個都對,那何需要辯?
- 我們兩個都錯,那何需要辯?
若能明白其中的意義,就不難體悟任何事物都無需為了「相對性」的存在而多生口舌與激辨,不只讓自身產生了壞情緒、也將不好的情緒帶給了週遭親密的人,很不值得。追尋事物的真理,從相互了解開始,而非從對立激辨開始。
所以超然客觀的前提是留意自身不因事物的「相對性」而產生壞情緒,同理也無需產生過度的「好情緒」,因為「相對性」不只「存在」、同時世界「時刻」都在「瞬息萬變」,憂愁的事情會過去、快樂的事情也會結束,何需要讓心性隨著瞬息萬變的世界時而歡喜時而憂愁呢?只需用心如止水、平靜自在,應對瞬息萬變的世界即可。
看清了這個事實,了知世界運作的規律是「變幻無常」,便可練習不因事物的「相對性」而「心生波動」,用超越相對性之「超然客觀」的態度來重新感受這個世界,看待事物超然客觀、心如止水,用這樣的力量去感染身邊的人,帶給它人友善與安定的力量,是解決所有問題的基礎本質。該如何養成超然客觀的心性呢?
Zenzo 禪做時需要細做、慢做,當你慢下來、靜下來時心就不容易波動了,同時在過程中可能會分心,腦袋會想到其它事情的念頭,當你(妳)覺察到念頭一直來,只需讓念頭自己來、自己走即可,不去追念,將注意力拉回到施做的物品上,最終漸達動作、呼吸與意念的統合,讓身心安立於動靜之間,平靜自在。
久而久之,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保持這個狀態去處理其它生活的大小事情,漸達以「超越相對性」的「超然客觀」態度待人接物,對於事物不再帶著評斷的眼光去指摘,讓自身安立於動靜之間平靜自在、帶給它人友善與安定的力量,從自身周圍轉起圓融和諧的善循環,冷靜應對生活與工作上的各式挑戰。
禪語錄
欲看清水面上的月亮,只須讓水面平靜即可。
心如止水,即可啟發原有內在的智慧。
用平靜與自在,冷靜應對瞬息萬變的世界。